这是描述信息
搜索
搜索
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安化黑茶》电视脚本上集-安化黑茶历史

《安化黑茶》电视脚本上集-安化黑茶历史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5-01 12:0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安化黑茶》电视脚本上集-安化黑茶历史

【概要描述】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5-01 12:00
  • 访问量:0
详情
由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的专题片“走进益阳”系列节目,近期在央视4套黄金时段首播,已播出的是《安化黑茶》(上、下集)。
    这一组专题节目,通过人文说历史,通过历史说人文,将益阳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梳理,它的拍摄和播出,是益阳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喜事,它对推介益阳,扩大益阳的知名度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报将“走进益阳”系列节目中的《安化黑茶》(上、下集)电视脚本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安化黑茶

    2005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鉴宝栏目里,一个神秘的人物悄然登场。他带来的不是一般的珠宝字画,而是一篓看似简陋的旧物——用竹篾包裹着的黑色茶叶,散发出浓郁的陈年芳香。经过鉴定,这篓在半个世纪以前出产的黑茶,价值达到了四十多万元,而且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这位藏家来自中国的腹地——陕西省西安市。中国的茶叶主要产自江南,而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却是茶叶的重要消费地,所以位于西北交通要道上的西安,就成为了边销茶的中转中心,这一包古董茶叶,就是在那里发现的。
     陕西省苍山茶叶公司总经理纪晓明过去因为茶叶经营量非常大,有的时候过期的产品我们都把它处理掉,把它销毁掉了。那么这个产品呢,当时已经不在商品里了,扔在杂物里了,而且它不是一件,是几件,为什么会剩下,当时我自己都感到很奇妙。
    在简陋的包装上仿佛有模糊的字迹。
    陕西省苍山茶叶公司总经理纪晓明:安化第二茶厂。
    查阅地图,我们发现安化是湖南省的一个县,隐藏在西部雪峰山的深处。而一包产自那里的黑色茶叶,竟然能够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存放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并且没有霉变朽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个以黑茶产地著称的地方,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
    车队行进在茫茫的群山之中,仿佛迷失了方向,没有想到安化境内的道路是那么崎岖。同行的专家告诉我们,安化黑茶最初被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所认识,也正是在这蛮荒的大山之中。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大军从北方大草原来到了长江以南,却因为水土不服,不少北方士兵腹泻不止,如此下去,将影响部队的战斗力。随队医生四处寻觅,终于在安化一带深山里的农家找到了一种可以用温汤泡服的干枯植物,腹泻的士兵饮用后,症状即刻消退了——这就是后人所知道的安化黑茶。
    益阳日报副处级编委孙国基:我们可以说,是安化的茶叶成就了成吉思汗的大业,有军事学家分析,安化茶叶是成吉思汗能够征服欧亚大陆的法宝之一,这个茶叶能够解决肠胃的一些疾病,解决成吉思汗大面积到外面去征战,经常出现的水土不服的毛病。
    据传,成吉思汗的士兵回到北方的家乡以后,也把这种喝茶的习俗带回去了。如今,在广袤的西部边陲地区,还能看到他们用安化黑茶冲制奶茶,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片花一:一座山涧里的古桥,竟然延伸到万里之外,山乡里偶然的发明,引起了朝廷的震惊。密室里的千斤大铜钟,透露出什么神秘的信息?请继续收看《安化黑茶上集》。
    第二天,我们沿着修复的山路继续行进。一座架在山涧上的古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是一座有顶棚的风雨廊桥。
    安化县文史学者陶稳固:这个桥叫做永锡桥,它建于光绪4年,也就是公元1878年,那个茶马古道上的茶叶都必须经过这个麻溪,这个麻溪是资水的一条大溪河,经常山洪暴发,所以这里马、人过河都不方便,很需要建这个桥,所以建了这座大木桥,是我们安化最长的风雨廊桥。
    我们得知,这座风雨廊桥跟通往西安,并且一直连接到西北边疆的茶马古道有关。
由于战争的需要,从唐朝至晚清,在中国的很多边陲地区就存在着“茶马互市”的交易,中央王朝用江南出产的茶叶来交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战马。上千年来,运送茶叶的商队开辟出一条从内地通往边疆的茶马古道,而从明朝开始,安化黑茶开始占据茶马古道的半壁江山。
    明朝初年,安化茶农对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进行深加工,开始大批量地生产即使经过长期存放,也能保存香气的安化黑茶,它在长途运输后可以维持品质的稳定,特别适合边销,很快就受到茶马古道沿线少数民族的喜爱。
    可这些茶农万万没有想到,黑茶的出现却给当时的皇帝出了一个难题。原来,为了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控制,明王朝把四川和陕西的茶叶定为专门在边疆地区销售的官茶,而其它地区出产的茶叶是不允许边销的私茶。安化县生产出黑茶以后,很快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很多人宁愿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也要贩运安化黑茶,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皇亲国戚。
    公元1379年,大明朝巡检司官员郑公炎上奏,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在边疆地区一次就私贩了十万斤安化黑茶,现在已被抓获归案。这个奏折让年老的皇帝头痛不已。
    益阳日报副处级编委孙国基:因为我们湖南安化的(黑)茶叶,它的茶质比四川的好,价格也比四川的好,所以当时好多人就走私我们安化的茶运到那边去换马,朱元璋的这个女婿叫欧阳伦,他也参与这个事情,当时明朝的法律规定,私贩茶叶一万斤就要砍头,那次欧阳伦一次就贩了十万斤湖南茶叶,在甘肃那边被边关的人捉住了,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依照法律,就把欧阳伦砍了,也就成就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一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一个美谈。
    但是,皇帝女婿的人头,也不能阻止西北少数民族对安化黑茶的需求。公元1490年,来自江南的快马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几个西藏的僧人在朝贡以后回藏时,竟然婉拒了朝廷赏赐的茶叶,而绕道湖南安化来采购黑茶,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朝廷的震惊。终于,在万历二十三年,明王朝将安化黑茶也定为了官茶。当时一个官员在奏折里评价道:“湖茶味苦,于酥为宜”。它的意思就是:湖南黑茶的味道浓重,很适合少数民族用来制作奶茶和酥油茶。
    “湖茶味苦”,说明了安化茶叶所具有的优良品质,那就是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含量极高,用它制作的黑茶滋味浓厚。明朝著名诗人汤显祖曾经作了一首《茶马》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黑茶亦何美,羌马亦何殊?”来描述当时用安化黑茶跟西北少数民族作茶马交易的盛况。
    我们看到的这座风雨廊桥,就是因为茶叶贸易的兴盛而修建的。当雨季来临时,麻溪的水位常常暴涨,越过麻溪运送茶叶山货成了山里人的企盼。于是,一年秋收过后,有人提议修桥。尽管当时人们还不是很富裕,但众人还是纷纷捐资来修建这座能给他们带来滚滚财富的廊桥。我们在桥的一端,找到了当年集资修桥的佐证:有十几块刻满了捐资建桥的茶商跟茶农姓名的石碑。
    在茶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黄沙坪有一百多家茶行,五家钱庄,光是铺在街道上的青石板就有四万多块。茶马古道旁留下了当时生意兴隆,人财两旺的记忆。在不足一公里长的麻石铺就的街道两旁,那时候居然建下了茶叶铺,米市,山货,酒家等不下200多家店铺。当年,茶马互市给远离城市的安化深山带来了巨变。
听说在安化县的一个乡政府里,保留着一座当年的大茶钟,曾经失窃过如今又被追回了。我们争取到了当地公安部门的支持,在严密的保护下,打开仓库,看到了这只重达一吨的大铜钟。
安化县茶叶协会会长伍湘安:这个钟文是大清国山陕两省。山是山西,陕是陕西,两省这个茶商等捐资,铸洪钟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桥口,桥口就是现在的桥口(地名),修建关帝庙永远供奉,时间是乾隆二十八年。
    面对着这古老的铜钟,我们耳边仿佛听见钟声响起,眼前浮现商队出发的热闹场面。当时安化茶叶边销的路线一条是古丝绸之路的方向,一条是通过内蒙古前往沙俄和欧洲的方向,而这两条路线的中转核心地区是山陕地区,因而吸引了不少当地的商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化茶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独领风骚的晋商的辉煌。
  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维东:它这个茶叶,一包茶叶运过去,大体上一包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基本上一包它的这个利润有六七两白银,是很壮观的,所以当时他们分配以股分红的话,像有一些茶庄一年就可以分到14万到16万这个规模的红利。
外来的商人,给深山里带来什么新鲜的气息?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发生了怎样特殊的变化?传奇的茯砖茶,对人体有什么益处?
      陕西泾阳是西安附近的一个县,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茶叶集散地。散装的安化黑茶到了陕西泾阳以后,需要经过打包分装,再用骆驼运销到西北沙漠地区。大约在三百多年前,一个潮湿多雨的夏季,一个老茶工在茶叶仓库里闻到浓重的异香,他掰开茶砖一看,里面断层开满了灿烂的金花。
安化黑茶在古道传播的过程中不但带来巨额的财富,还因此催生出了一项新技术——金花茯砖。它是安化黑 茶在茶马古道上演绎出来的神话,是散装的黑茶继续发生变异的结果。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外专家共同沿着茶马古道考察的时候,人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蔡正安:在1985年的时候,日本在考察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时候就发现在我们青海一个地方,发现当地少数民族他的饮食结构,都吃牛羊肉,但是人高血脂,高胆固醇的这些情况都没有,感觉很奇妙,当时就问当地这些牧民,你们平时喝的什么东西,有没有吃什么蔬菜?他说我们就喝的这个茯砖,所以当时边疆,新疆、青海、甘肃相当大一部分地区都是饮用这个茶。
    从此,安化黑茶里的新宠——泾阳茯砖名扬海外,受到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带关注健康的人们的欢迎。
    数百年来,神奇的金花已经成为了陕西泾阳的专利。在茶马古道上有这样的说法:只有安化的茶叶,泾阳的水,才能生产出传奇的金花茯砖。如果离开了泾阳的气候和水,黑茶砖上是发不出花的。我们来到茯砖茶的发源地陕西省泾阳县,打探这段传奇的历史。这一个巷子叫骆驼巷,就是因为当年运输茯砖茶的骆驼在这里打尖的地方。
    泾阳县复兴盛茶叶合作社朱全胜:安化茶叶到这儿来,这儿的气候,特别是这个地下水,特别适宜于发花。发花了以后这才去西北。原来有四条路线都要通过泾阳,(安化黑茶在这里)加工以后再去往西北,这里是丝路驼队的一个起点,现在你看这是骆驼巷八十六号。
    这个古宅的大门前面,还留存着过去栓骆驼的石头墩子,我们能够想象到当年茶叶商队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不过,这个曾经以金花闻名茶马古道的泾阳县,已经不再生产茯砖了。
    现在当地还有八个活着的老茶工,最大的一个已经九十多岁了。听说我们来到这里采访,特地表演了茯砖茶手工制作的技艺,我们忠实地纪录了这濒临失传的手工工艺。
    茯砖茶的技艺在泾阳濒临失传的原因,是发花技术最后又回到了黑茶的原产地——湖南省安化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安化的能工巧匠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让黑茶在泾阳之外的湖南也能够发出金花。他们还改进了工艺,把手工技术变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满足了西北边疆地区对于茯砖茶的大量需求。在这家湖南省直属的益阳茶厂里,我们看到了它的生产过程,既有现代化车间干净整洁的特点,又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茯砖茶的发花技术直到现在都还是国家级的保密项目。
    在特定仪器下,我们逼真地看到了这种黄灿灿的金花菌的真实模样。
安化——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数百年来因黑茶而繁荣兴盛,它隐藏在万里茶路的源头,恰似一朵开放在深山里的奇葩。
    如今,在茶马古道沿线,青海,陕西,新疆等大片地区的牧民,都非常偏爱茯砖茶的独特口味,它能够消食化积,降低血脂,特别适合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食的西北牧区的人们饮用。
    在乌鲁木齐这样的边陲城市,各民族的人们在超市里,都能买到通过铁路和公路运来的各种各样的安化黑茶产品。当看到这些牧民手捧热乎乎的奶茶时,我们发现从内地到边疆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pyright⊙2015 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48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